查看: 1306|回复: 0

四川人为何被称“川耗子”?

[复制链接]

1591

主题

1599

帖子

8

积分

认证VIP

积分
8
发表于 2019-4-21 16: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size=1em]“四川新闻网”可以订阅哦
四川人在外地或网上常听到、看到被人称为“川耗子”。耗子者,目光短浅,尖牙利嘴也。川耗子的来历无法可考。传说是由谐音所致。人们习惯用省的代号加一老子称呼某省人,比如陕西人,称为“老陕”,蜀是四川的代号,故称川人为“老蜀”。

因“蜀”“鼠”同音,便误传为“鼠”,从而将川人称为川耗子,并无贬义。但后来却转为对川人的挖苦,最早可考的是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其所撰《陔余丛考》中说,明代“呼蜀人为川老鼠,以其善钻也”,可见在明代就给蜀人此雅号,讽刺川人鼠目寸光,善于钻营。

不过,有人对这些雅号不以为然,反而在虫和耗子中发掘优势,乃至以“川耗子”自诩,曰:“老鼠精灵、机智、善于应变的积极性格,与川人机敏轻疾,多智善谋的文化性格特征颇为相似。”;有人也自称‘牙尖帮’,自认为伶牙利齿的川耗子。 话说回来,十二生肖中居首位的就是鼠,中国应有一亿多属鼠的人,是不是都遭到了蔑视?而那些“龙”啊“虎”的,是不是个个就呼风唤雨、威风八面,忒受人景仰?所以,川人虽不能为此绰号而有自豪感,但也大可不必有受辱感。



川人被称为“鼠”,另有一种说法是:在中国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必能见到老鼠和四川人。的确,老鼠可谓无处不在,火车、轮船、飞机上都有老鼠的身影。曾读过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说水兵们在航母上展开了人鼠大战,直至消灭了太平洋上所有日军,二战结束,也无法灭净舰上老鼠。为了让水兵们不致过于烦恼,便天天放可爱的米老鼠的电影,以期能使水兵们心理平衡,干脆与鼠共处。这的确是无奈中的无奈。而今,连航天飞机上都有老鼠的踪迹!没办法。
云南有个段子:“有火烟的地方就有耗子,有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这话不假,滇西的高黎贡山深处人烟稀少的地方也见过好几位定居多年而乡音未改的四川人。所以,用“耗子”来比喻四川人的无处不在,很说明问题,且形象。我走过许多地方,包括许多国家,总能听见四川人惊炸炸的声音:“啷个”、“咋个”、“恁个”、“啥子”,甚至“锤子”、“妈哟”……。
之前有媒体报道,在非洲坦桑尼亚、赞比亚、乌干达等国家甚至还有四川农民的村落,住着多年前从四川农村去这些国家教黑人种水稻棉花等作物的四川农民,当地人称“中国农业专家”,黑人们因而还掌握了一些用四川县份口音念出来的单词:薅秧、灌浆、打谷子之类。可见,四川虽然深处内地,生活在这里的人却历来具有到外面去发展的意识,这或许归因于早期填四川的先辈们遗传的移民基因。

多年前有部电视系列纪录片,其中记者问一个贫穷的北方青年农民:“为什么不走出去?”他答道:“爹妈没给我生这个胆”。但咱四川农民生来就有这个胆!常听四川农民工说:家头穷,人多地少,不出来不行!四川有句歇后语:“川人在家是条虫,川人出川变成龙”。想当年,那几百万出川抗日的“川耗子”,不正是用生命和鲜血印证了这句话吗?川军,是中国唯一“内战外行,外战内行”的军队!咱打自己人不行,杀外敌却是英雄。


还有一个关于“川耗子”来历的说法,比较有道理:以前“下江人”在长江沿岸听见川东船工们唱的“川江号子”,觉得奇怪,便问:那唱的是什么?有见多识广之人答曰:“四川号子!”于是,“四川耗子”或“川耗子”便谐其音而成了川人的绰号,并普及全国,但带有贬低和污辱的味道。
由于川人不甘受辱,就编了一些关于“川耗子”的龙门阵来反击,并趁机占人家的“欺头”。以下仅是一例,是我亲耳所闻的一个在外省工作的老重庆人讲给外省人听的“川耗子”的“来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对四川夫妇,男盗女娼,名声甚恶,无颜生存于当地,遂出川而奔人烟稀少之外省。夫妇趁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辛勤谋生,产子女若干。男人因开垦田地而累死于荒丘,女人籍男人所开之田,含辛茹苦将子女养大成人。
逢清明全家上坟,一胖大雄鼠从坟中大摇大摆而出,面无惧色,旁若无人,高视阔步,气宇轩昂,环视一番众人,作感慨状,遂低头大吃供祭之果蔬,且挑食,甚浪费。众子女怒,欲以石击而驱之。母止之曰:“此鼠乃汝父也!打不得。”众子女甚郁闷:“吾母何出此言?”母捶胸泣啼曰:“汝父属鼠,巴蜀人氏也,早年携吾来此不毛之地,开得田亩,方有汝等兄弟姐妹。死后借鼠身还阳,来享祭品,理所当然。

汝等竟欲以石击之,大不孝也!气煞老娘!”众子女闻之,立即匍匐于硕鼠前,额触尘埃,以泪洗面,忏悔至深,并痛陈孤儿思父之哀情。号啕悲切之声远扬,数里可闻,令顽石动容。号啕毕,齐呼曰:“川耗子,吾父也!”光阴似箭,经朝历代,鼠父后人遍及该省,令该省人丁兴旺起来。子子孙孙皆念念不忘鼠祖之恩。每有忘之者,以为自己非川人后代也,其长辈或博古通今人士便提醒:“川耗子是你祖宗!”。那些习语对川人而言是刻薄了点,我们引以为戒就行了,何况那是以前的说法,不必太认真。既有批评,又有鼓励,最适合如今四川人自勉。

如果你喜欢,就给小编点个[size=1em]点击阅读原文和小编做朋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时尚风论坛

GMT+8, 2024-11-22 03:21 , Processed in 0.14156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銆愭湭鏉ョ鎶銆戙 www.wekei.cn 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