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17|回复: 0

百家姓镇:福建武平中山古镇

[复制链接]

13

主题

67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发表于 2019-4-21 16: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拍图客(www.paituke.com),随手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随手分享。查看拍图客网站上的地图,了解你关注的社区和乡村的照片,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拍摄的全部照片。


在微信添加朋友中输入“paituke”,点击后,加关注即可。


拍摄者:oldvineBACK

拍摄时间:201404月25

拍摄地点: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中山镇





位于闽粤赣边界客家地区的福建省武平县,有个乡镇叫中山镇,其中心区域的新城、老城、城中三个村庄,人不愈万,方圆不过十里,却聚居着100多个姓氏人家,并且自清朝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文化奇观,不仅与客家地区以聚族而居为特征的社区文化形成强烈反差,而且在全国各地乡镇也绝无仅有,因而备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的关注,并被誉为“客家百姓镇”。据当地人士介绍,中山镇在历史上居民姓氏最多时达108个, 至今仍尚存102个。其中城中村住家为302户,人口1500余人,姓氏就有61个,平均每姓不及5户,被称为“百家姓镇”,镇内流行特殊方言“军家话”。中山镇以“百姓镇”、“军家方言岛”著称。

迎恩门。走进中山古镇,最引人注目的是城砖砌拱的迎恩门。武所三城曾有9个城门、10里城墙,然而渡尽劫波之后,迎恩门硕果仅存。这座为谢皇上恩准建城而命名的城门谯楼坍塌,城砖苔绿,凝固了武所600多年的风雨兴衰。


逆光中,一位老阿嬷提着一桶水走来,如穿越时光隧道。不过,连拍几张都拍糊了。天气不好,光线太暗,加曝后手抖了~~~~




中山古街。中山镇在历史上居民姓氏最多时达108个,至今仍尚存102个。其中城中村住家为302户,人口1500余人,姓氏就有61个,平均每姓不及5户。中山镇姓氏所以如此之多,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衍生的历史密切相关。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贯穿武平的武溪河由中山出境南流广东韩江入海。历史上,武溪河是汀江之外闽西另一条沟通闽粤赣边的主要河道,所以,中山自古就有“全汀门户”之称,从唐代闽西始置汀州到北宋武平开县之初,中山一直是镇、场、县的治所。武平县治迁平川(今武平县城)后,明初还在中山设千户所。因此,中山这一历史,使其在明以前理所当然成为武平县的中心,而此前流入武平的客家先民自然多聚居于此。这就决定了中山在历史上一开始其居民就比武平其他地方繁杂。更重要的是,中山在明初设千户所时,因为这是一种军事性质的设置,而军籍人氏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姓氏更为繁杂。据《武平县志》和有关牒谱记载,当时迁来中山的军籍姓氏可查者有35姓。其后清兵入闽,由于以明军籍为代表的中山居民拒不降清,致使中山“自顺治三年起至五年止,内奸作孽,陷城三次。”为加强防范,当时汀漳道张嶙然又命“岩营原职都司温而嶂、张轸统带乡勇六百名移驻中山。”(杨宗昌(《武所分田碑记》)这600名乡勇的到来,又给中山增加了一些姓氏;加上屠城后随着当地社会的安定,有不少移民乘虚而入,这又使中山居民的姓氏进一步增加。



武所明初设立时,朝廷派军镇守于此。每到元宵节,战功累累的将军们不能回南京城观灯,便奏请朝廷经皇上钦赐,也按南京的规矩在武所闹花灯演花灯戏,从正月十三日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日下灯,因此“武所闹花灯,如同南京城”元宵闹花灯之俗,全国处处可见,但这里独创出一种庙会与花灯、花灯与戏剧相结合的“花灯戏”,却别具风情。特制的术架大花灯,放置戏台上,上层扎制各种人物、花鸟、动物图案,形象生动逼真,点上灯火后五彩缤纷,十分好看;下层上演傀儡戏,看得观众如痴如醉。  这种闹灯习俗,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形式之美,人们之钟爱,为四邻所罕见,数百年来一脉相传。穿过仅存的古城门“迎恩门”走在古老的老城街上,看着沿街两侧的骑楼式老房子,想像着“元宵夜家家户户门口都缀上美丽的花灯”的场景,当地听来的一句谚语又冒了出来:有食无食,食到正月二十;有聊无聊,聊到灯了。这就是武所闹花灯盛况的写照。  旧时,所城十三庙,庙庙闹花灯。而大小13座寺庙中,有2座罕见的皇帝庙,一是朱天子庙(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为真武祖师庙(明成祖朱棣);有3座明王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的功臣店,分别叫忠沙庙、洪沙庙、赤沙庙。武所在中山的历史沿革中留下了一道清晰的轨迹,让一个小镇,拥有了一个时代丰富的遗存;一个时代,无意间留给一个小镇深厚的底蕴。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以武功定天下,在全国各地建立卫、所兵制。中山镇古时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故筑城设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驻军电田。数十家姓氏的驻军从各地迁来中山,在此落籍,就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军籍姓氏的落户,是中山姓氏复杂的又一因素。 岁月悠悠,中山人口渐增,有的姓氏渐渐失传。传闻,姓绿者,仅剩一名年逾花甲老太婆,当老人辞世后,中山便又少了一个姓氏。因此,中山到底有多少姓氏,难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不过,至少不下100个姓氏,是确信无疑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始置汀州,并辟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二镇。南太保三年,并武平、南安为武平场。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年994年)升为武平县。中山为当初场治和县治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设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据民《国武平县志》,明朝有三十五姓军籍调住武所。其中,来自江西的就有十七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丰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张氏王、丘、艾、李、余、车、吴、周、许、舒、程、邬、董、刘、洪等十五姓均来自抚州。从语音和词汇来看,军家话与赣语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有强例的独立与武平客家话之外的意识,对进入军家人家庭并成为其中一员的客家人,要求学会军家话。这种强列的意识使军家话代代相传。



中山是个神奇的地方。不说那令人流连忘返的"仙子逍遥游聚地"聚仙岩、峰奇洞幽长安洞、阳民村十里翠竹、武平八景之一的“龙岩雨雾”和“丹井温泉”不说那凝固历史的古桥、古塔、古城门,也不说那神秘莫测的老城“铜井”城北“红泉”、 “出米岩”且说那代代相传的百姓堂联,便己叫人拍案称奇。堂联,又称族氏联、姓氏门额对联。它概述各姓受姓或开荒始祖的籍贯、封号和生平事迹,颂扬祖先文名、功德或政绩,所以又被称为"家族的微型族谱"。  每逢过年过节、婚嫁喜庆,中山的各家各姓,便在大门两侧或厅堂两边贴上一副大红姓氏联,既渲染喜庆气氛,又炫耀门庭、缅怀祖先,教育后代敬祖念宗、修身养性、奋发有为。客家人强烈的寻根意识和弘扬祖德、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跃然联上。  对于外人来说,只要一看对联,就知此家为何姓。“汉代名臣第,宋朝理学家”,颂扬了汉代名臣朱云的刚正敢谏和宋代学者朱嘉的博学多才,勉励后人要正直敢言,好学上进,这是朱姓氏联。“九龙世第,十德名家”,讲述了战国赵相林泉以德教子、九子成才的故事,勉励后代要以德为本,严于教子,这是最常见的林姓氏联。姓氏联上联多以“第、世第、新世第、家声远”等字眼收结,下联多以“家、名家、旧名家、世泽长“等字眼煞尾,被誉为对联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追根溯源,百姓堂联显现的是中山人敬祖睦宗的鲜明传统。



因为百家姓,也造就了中山古镇“军家方言岛”的特色。武平是一个客家县,但是,中山镇却流行一种“军家话”,被客家方言包围,就像一个语言孤岛。这是由于古时,聚集在中山镇的多是军人,世代传承军家话。军家话属当时南京音序为标准正音的“官话”,即江淮官话。军家话“世代相传”历五六百年而不衰;武所这个弹丸之地,两种方言并行不悖,百姓聚居杂而不乱。中山镇还流传着一个因听不懂军家话而闹笑话的传说。军家话,管“姐夫”叫做“借裤”。从前有个外乡客家青年娶了一名武所女子为妻。婚后第一次探亲时,男青年向人借了一条新裤子。娘家人亲切地叫“姐夫来了,姐夫来了”。不懂军家话的客家青年听成“借裤来了,借裤来了”。他误以为妻子把他借裤子的事情和娘家人说,其娘家人借此羞辱他。回家途中,客家青年责问妻子为何不贤,借条裤子都要向家人说,丢自己的脸。军籍女子闻后大呼冤枉。原来,军家话“姐夫”二字的发音就是“借裤”。现在,在中山镇,仍旧有不少人说军家话。据介绍,会说军家话的人,肯定听得懂客家话;但是,会说客家话的人,不一定会听懂军家话。



小时候就是坐这样的椅子剃头的~~~~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桥,这是武所十座古桥最大的一座。全长1114米,高17米,宽3.5米,落成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相传清吧绅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寿时,她慈善好施,一闻中山通济桥(当是桥名)又破坏了,吩咐子孙做寿不设宴,把设宴钱款重建此桥。这次重建后,把通济桥改名为永安桥,在八拱上方中,相间嵌着二十石匾额: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继光”。留传至今。














相公塔,PS一个超月亮上去。“相公塔”就位于中山镇新城朝阳门外,太平岺背后。此处有一小山周围如盘 ,似龙蟠踞,故名。此塔建于明嘉靖十年辛亥(1551年),塔高四丈四尺二寸,七级八菱,每层奇开偶对四门,共二十八孔门。茑萝緾满塔身,结实如珠,累累混杂绿叶之中,非常美观。老鹰择此为巢。游客到此,老鹰如蜂,傲漫飞旋长鸣,胜似欢迎客人来此浏览圣地,故游客不绝。于万历三十四年庚申(1559年)约在夏令烈旱至仲秋这天。突遭雷电冰雹交替,击坏塔顶,此后俗称为“溃尾塔”。当时雷击塔顶后,击死很多幼鹰。军籍百户王朝宗嫡孙王志功有感题诗一首悼念,曰:“龙蟠山上武峰塔,当年酷旱冰雹著,一声巨雷震天响,塔遭溃尾婴应乌噩。”翌年仲秋,王志功又见鹰在塔顶飞鸣,触景生情,续诗一首:“群鹰徘徊半空鸣, 思昔日雷击鹰,物候然象护社稷,定兆不日必甘霖。”此后,久旱逢群鹰飞旋,在塔顶长鸣不息时,不出三天必有雷雨。有句民谚:“老鹰旋鸣、雷雨来临。”据军家王氏族谱载:王志功是正百户王德九代孙,王德系抚州临川人,奉调武所世袭百户。据史书载:“溃尾塔”原名“武峰塔”,立于大龙蟠山顶。前些年有关部门拨出专款重修“相公塔”,还历史本来面貌,为千年古镇增添了款款风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时尚风论坛

GMT+8, 2024-11-22 12:54 , Processed in 0.11678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銆愭湭鏉ョ鎶銆戙 www.wekei.cn 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